万字详解《围城》中的“大牌”配角
来源:华体会官网曼联赞助商 发布时间:2025-04-18 21:39:56电视剧《围城》自1990年开播至今已经三十多年,它一直被广大剧迷奉为“经典中的经典”。剧中的很多演员,如今都已大红大紫、家喻户晓。而一向以严格著称的钱钟书先生,在当年看完样片后,也盛赞这部剧的选角与演员的表现。
当时钱老的原话是:“愚夫妇及小女皆甚佩剪裁得法,表演传神;苏小姐、高校长、方鸿渐、孙小姐、汪太太等角色甚佳。另外的角色亦配合得宜。此出导演之力,总其大成。佩服佩服!”
当年本剧的导演黄蜀芹在选演员的时候就表示过——“(选角上)要做到几十年不后悔”。她将剧中大大小小的72个角色,称之为“七十二贤人”,她认为“这部剧要拍得成功,要靠这七十二贤人个个出彩才行。”
如今看来,黄导确实做到了她所说过的“几十年不后悔”。本文将按照《围城》剧中角色的出场顺序,依次将奉献精彩演技的一众“大牌”配角,进行一个细致的梳理。
首先第一位,说她是配角,可能很多人都不同意。她就是由国家一级演员李媛媛饰演的女二号——苏文纨,李媛媛曾被誉为“中国最美女演员”,塑造了很多经典角色,多次获得最佳女主角奖和优秀女演员奖。
1989年,在电视剧《上海的早晨》中,正是由于她出色的表演,荣获了金鹰奖最佳女配角,李媛媛的独特气质让黄蜀芹锁定了她。但最开始她却向黄导自荐演“孙柔嘉”,黄导则说:“你演孙柔嘉,我上哪去找苏文纨?”
黄导的信任和坚持,使得李媛媛不再犹豫。在电视剧开机先拍剧中众人远赴三闾大学的赶路戏份的时候,她抓住时机研读了大量的历史资料,认真琢磨“苏文纨”这个角色。
等到终于要拍自己戏份的时候,李媛媛猛地发现自己的第一场《围城》戏,并不是第一集的留学生乘船归国,反而是苏文纨的最后一次出场,也就是在赵辛楣家中的那段戏,可以说这是要她“倒着演”。
这样的拍摄顺序对一个演员的考验不小,因为第九集的这段戏,无论是原著还是剧本里,都是苏文纨这个人物的最后一次着墨,这时候的苏文纨以经从那个出身名门、孤芳自赏、清高端庄的留洋女博士、女才子。变成了一个表面是高雅贵妇人,而实则是紧盯市面黄金行情,倒卖股票兼营化妆品、药品、高跟鞋等时髦俏货,来往于香港和内地之间的一个庸俗的女投机商。
而且现场的其他演员们(陈道明、英达、葛优等)都已经在自己的角色中生活了一个多月了,彼此之间也很熟悉,这时候的李媛媛却连演对手戏的演员都几乎不认识。
但是她还是把握住了人物性格的质变和跳跃,拍这场戏时,李媛媛给温文尔雅的苏文纨带上几分矫揉造作的神态,忽略孙柔嘉的存在,她全程以鄙夷、奚落的态度对待方鸿渐夫妇。拍完后,李媛媛担心这段表演是否太夸张,但是黄导对李媛媛的表演表示了肯定。
而第一集中法国邮船上的戏,反而是最后才拍摄的,拍摄当天的气温高达40摄氏度,但是全剧演员个个精神饱满,由于剧情需要还增添了不少新演员和外国留学生,大家都非常认真地投入了创作。
李媛媛为了这场戏有意减了五斤体重,脸上就没有化妆,以显出“不顶新鲜”的白皮肤,完成了苏文纨“出场亮相”的这场戏。
李媛媛直言:“塑造苏文纨绝不能仅仅注意外表,要从这个人物的外部特征入手,深入到她的内心世界,了解她的思想感情、生活方式以及人生目的。总之要下一番功夫才能使她成为钱老先生笔下的苏文纨。”
电视剧播出后,李媛媛饰演的那个虚伪清高的苏文纨,获得了观众及行业的肯定,“苏小姐”这一个角色亦是深入人心。钱老给黄导的信中,表扬了该剧导演和全体演员,同时重点单独表扬了剧中的五位人物的饰演者,苏文纨更是排在第一。钱老并没有按主角配角、戏份多少等因素来排列,恰恰也说明了钱老对李媛媛表演的认可。
电视剧第一集中,坐在苏小姐旁边挖苦方鸿渐的孙太太,是由当时山东话剧院演员康群智饰演。她1957年出生于山东济南,1978年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毕业后回到家乡,成为山东话剧院的一名话剧演员。
在电视剧中,“孙太太”虽然戏份不多,但是短短几句台词就刻画出原著中的那个“恶毒的忠厚老实人”,还原出书中那句“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粒,或者未挑净的鱼刺,给人不期待的痛”。
作为国家一级演员,康群智始终以敬业又专业的精神对待本职工作,不论角色大小,都去认真揣摩人物,塑造人物。近几年基本上每年都有新作品,出镜率很高。在08年火遍大街小巷的电视剧《闯关东》中,康群智饰演了“潘五奶”,角色戏份不多,但却很出彩。
康群智曾经在采访时表示,自己不在意饰演的角色是不是好人,而是更关注角色本身是否有自己的情感和故事。她希望可以将每个角色演活,令观众产生共鸣,真可谓是一个好演员的自我修养。
在船舱中打麻将的孙先生,由上影厂演员曹秋根饰演,他曾出演过多部影视剧作品,以其真挚的表演赢得了众多观众的喜爱。
如果你对“曹秋根”这一个名字不熟悉,那提及电视剧《情深深雨蒙蒙》中的“李副官”,你肯定就不会感到陌生了,这一角色无疑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方鸿渐的第一位心上人——“鲍小姐”,是由演员盖丽丽饰演,虽然出场时间很短,但却令很多观众过目不忘。
从外表上看,盖丽丽很符合“鲍小姐”的形象,但是书中形容鲍小姐的肤色是“暗而不黑、肥腻辛辣”,为了还原出这位“朱古力小姐”,盖丽丽需要浑身涂满棕色油彩,还要梳长波浪发式,所以化妆要花很长时间。她为了黎明能按时拍戏,通夜不眠,坐到天亮,在短短五天的拍摄日里,也可谓是尽心尽力了。
出演《围城》的时候,盖丽丽虽然还在上戏读书,但已经出演过很多角色了,所以她也算是个“老”演员了。而且在拍完《围城》几个月后,她还和《围城》中的哲学家“褚慎明”(吕凉)合作主演了一部《天朝国库之谜》。
《围城》也让盖丽丽名气大震,后来多次登上《大众电影》封面,而且后来也成了挂历常客,在那个年代,挂历能够说是衡量流量的标准,那我们的《围城》女演员们,自然也不例外。
剧中方鸿渐弟弟方鹏图的扮演者是演员刘昌伟,前段时间爆火的网络热梗“你喜欢什么头油啊”就是出自他1982年的电影《包氏父子》。
当时上海电影局局长、著名导演吴贻弓和太太张文蓉,在剧中扮演了方鸿渐的岳父母——周经理夫妇。
吴导的儿子吴天戈还出演了方鸿渐的弟弟方凤仪一角,能够说是一家三口同演了一部戏。
而且饰演方凤仪的吴天戈和饰演方凤仪媳妇的曾丹,真实的生活中也确实是一对夫妻。
吴天戈子承父业,如今也是一名优秀的导演,1993年,执导了个人首部电影《激情警探》。1997年,凭借爱情剧《像春天一样》获得第6届上海国际电视节最佳导演奖。1995年由他执导的那部经典的抗战电影《大捷》,以其对人性深刻而独到的探讨,让众多影迷时至今日仍然念念不忘。
邀请吴贻弓一家三口演《围城》中的一家人,据说是黄导主动提议的。但是由于吴天戈的年龄和实际的周经理小儿子对不上,就改为了方鸿渐的弟弟,于是剧中实际演小儿子的,是曾出演过《十六岁的花季》的演员战士强。
吴贻弓导演是五十年代北京电影学院毕业的高材生,他是第四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一生导演了多部经典作品,这里提一下我最喜欢的那部超级经典的《城南旧事》。
但是作为演员,《围城》是他唯一的表演作品。1993年,是他主导并创办了中国唯一的国际A类电影节——上海国际电影节,吴贻弓导演为中国电影所做的贡献不胜枚举,这里就不展开讲了。
吴贻弓的太太张文蓉,当时也是上影演员剧团的演员,剧团里的人都亲切地叫她“大姐”,见了吴贻弓,便呼之为“姐夫”。
本剧的执行导演王志华,也就是“刘东方”曾经说:我们没觉得局长有距离感,当时他住在淮海路,要找他可方便了。“
剧中方鸿渐的父亲是由上海人民艺术剧院的袁之远老先生扮演,他以其精湛的演技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在影视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方鸿渐三弟媳的饰演者是演员张芝华,从影四十多年,出演了七十多部作品,凭着对艺术的敬畏态度,不怠慢任何一个角色。
她以其精湛的演技和深厚的艺术修养,在影视界赢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张芝华常被称为“市井太太”的专业代表,她在诸多电视剧当中展现了生动的小市民角色,逐渐形成了一股独特的表演风格。
让方鸿渐念念不忘的,那个近乎完美的“唐晓芙”,在选角的时候也是难住了黄导,当时另外的角色基本都定好了,唯独作者钱钟书最喜欢的“唐晓芙”这一个角色,始终没找到合适的女演员。以致于有人,将“唐晓芙”这一个角色演员的难找程度,和《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并为一谈。
有一天黄导在询问身边人意见的时候,英达提起一位叫“史兰芽”的新人,黄导见到她以后也确实很满意,据说黄导从她的眼睛里看到了唐晓芙的感觉。
当导演找到史兰芽的时候,她一开始却拒绝了。因为剧中的唐晓芙是短发,史兰芽不想剪掉自己的一头长发。史兰芽的父亲——著名导演史践凡,意识到这是个绝好的机会,在他的劝说下,史兰芽最终剪去了一头长发,出演了这一个角色。
方鸿渐的挚友赵辛楣由英达饰演,黄蜀芹在选角时,希望找一位能在形象上和陈道明形成对比的人。
这一天,黄导参加了自己老师谢晋导演的新片《最后的贵族》上映前的试映活动,当看到电影中的一位男龙套演员竟然做出了《围城》小说中的借用香烟接吻的动作时候,黄导记住了那位年轻人,后来打听出来这位年轻的演员就是英达。
当时的英达,身材高大,白白胖胖的,形象气质很符合原著,再加上英达有留学经历,也有表演经历,便选择了英达。
接到赵辛楣这个角色后,英达在熟读剧本的基础上,还写了一份《赵新梅分析(一)》寄到了上影厂,并得到黄蜀琴的首肯。在他写的这份人物小传里,他详细的介绍了自己如何正确地处理“赵辛楣”这个人物,怎么理解这个人物。黄导看到英达对这个人物,甚至对整部戏的理解,都相当全面,于是黄导就建议英达别演戏了,来做这部剧的执行导演吧。而且英达留学,获得的也是导/表演的硕士学位,但是英达思索再三,还是选了出演赵辛楣。因为他觉得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一举成名的好机会啊,事实上,英达的判断一点没错。
在剧中扮演沈先生的,是当时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厂长于本正,这部剧是由上海电影制片厂影视艺术部出品,所以他也是这部剧的监制。
当时的于本正厂长饰演了那位在苏小姐家聚会中出现的归国政治家,话多到让方鸿渐苦恼“政府可以迁都,自己倒不能换座位”。
于厂长在生活中是个大忙人,忙的连试服装的时间都抽不出来,于是《围城》的服装师只好让厂长穿了一件“开缝服”,就是把笔挺的西服后背中缝撕开一个大口子,这样从正面看依然是风度翩翩,但是后面却露着馅。
剧中的“四喜丸子曹元朗“由著名剧作家沙叶新饰演,演《围城》的时候他是上海人民艺术剧院院长,黄导说他演的“四喜丸子”——既有文化人的气质,又有自嘲自讽的一面,演的十分称职。
剧中诗人董斜川,由著名导演张建亚饰演,他也是中国第五代导演中的佼佼者了,擅长执导喜剧片、灾难片,擅长刻画小人物的辛酸与欢笑,寄予深刻的人文关怀,开拓了我国电影创作的新领域。
我们大多数人应该还记得那部,开创了中国电影后现代喜剧风格的神片《三毛从军记》,就是张建亚执导的。除此之外,他执导了《少爷的磨难》《绝境逢生》《紧急迫降》《爱情呼叫转移》等经典影视作品,并屡获大奖。
张建亚是能导能演,乐于在电影电视上出演小角色,出色的演技,即使是配角也难掩盖其光芒。近几年也是过足了配角“戏瘾”,在《建国大业》,《我和我的祖国》,《我和我的家乡》等献礼片中都有他的身影。
那位看苏小姐看痴迷了,不小心把眼镜掉进牛奶杯子里的酸哲学家褚慎明,是由上海人艺的吕凉饰演。
吕凉以演喜剧擅长,我们大家还记得荧屏上上的济公分很多版,其中一版就是吕凉版济公。
ps:电视剧《济公》一共12集,前8集名字叫《济公》,由游本昌主演;后4集名叫《济公外传》,由吕凉主演。
我们说回《围城》,值得一提的是,在真实的生活中,吕凉的太太就是电视剧里扮演范小姐的宋忆宁,1992年,夫妻俩还主演了一部《请勿打扰》的电影。
剧中李梅亭的扮演者是如今家喻户晓的葛大爷,而葛优之所以能得到这一角色,也是因为英达的推荐。虽然英达放弃了担任《围城》的执行导演,但是凭着这么多角色的演员都来自于他的推荐,称呼他为《围城》的“选角导演”也一点都不过分。
《围城》中葛优把李梅亭身上的文人中的小人气质拿捏得很到位,骨子里偷出来的狡黠与滑稽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这也是葛优饰演过的经典角色之一。
剧中顾尔谦的扮演者,是上海人艺的老演员周志俊,他在1958年就出演过黄导父亲,著名导演黄佐临执导的电影《布谷鸟又叫了》。
周志俊从艺多年,无论是主角配角、戏分多少,他都能认认真真地,完成自己作为一个演员的分内工作。
剧中苏州小寡妇的扮演者是上海人艺的江苏籍演员徐金金,她活跃于八九十年代的影视圈,虽然作品不多,但是出演的几个角色都能让观众记住,比如1984年的电影《陈赓脱险》。
徐金金本人是极文静的,不声不响,但是这样一个面条性格的人却演了一个忽而打情骂俏忽而大打出手的“泼辣旦”,黄蜀芹问她:“你演过这样的角色吗?”她摇摇头:“头一回。”黄蜀芹拍拍她的肩膀说:“那么祝你为自己打开一条新路!”
多年后,黄导在采访中评价她演得很到位,吵架那场戏把四个男演员全给骂愣了,拍摄完,全场的人就为她鼓掌,自发地向忠于艺术的人致敬。黄导也说“《围城》里面的很多事情她永远都不可能忘记。”
另外那个小男佣阿福,是副导演跑了浙江的四个县才找到的,既滑头又可爱,既张狂又奴相的一位合适人选。
说起《围城》经典台词或者经典名场面,我们大多数人应该都还记得那句:“王美玉有毒!”,当年电视剧选角的时候,因为有这句台词,使得很多青年女演员怕演这一个角色。
后来有人向黄蜀芹推荐了远在安徽的青年演员杨涛,那时候她刚从上海戏剧学院毕业,接了电报就跑来了。黄导一看,原来是这么一个年轻的女孩,问她肯演么?杨涛告诉导演自己刚从上戏毕业,回到省里以后特别想演戏,按她的说法就是“想演好戏,都想死了”,她觉得能上《围城》是个好机会,于是就试造型,学讲苏北话,很快就进人了角色。
电视剧中那个只出现了五分钟的侯营长,是当时黄蜀芹去请的大名鼎鼎的上海人艺演员梁庆刚。早在1983年,梁庆刚就凭借《咱们的牛百岁》中的牛百岁一角火遍全国。
黄蜀芹说:“本来我想这个人是大光头,你行不行?”,梁庆刚很干脆的回答:“没什么行不行的事,只要是戏需要就行。”结果他为了演侯营长剃了个大秃瓢,而且梁庆刚演戏绝对认真和出彩,主角们都尊称他为“牛爷”(牛百岁)。
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英若诚,饰演了三闾大学的校长高松年,这可能是中国影视史上官职最高的演员了。虽然戏份不多,但凭借已入化境的演技,将一个道貌岸然的校长演绝了,给观众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说起出演《围城》,当初英若诚是从儿子英达的口中,得知开拍的消息。由于英若诚早年读书时,就是钱钟书的学生,英若诚便“走后门”,托儿子转告导演,希望能在里面饰演一个角色,以此向自己老师钱钟书致敬。于是黄导将高松年这一个角色分配给他,虽然戏份不多,但英若诚很重视,特地请了一星期的创作假,没带一个助理,孤身从北京直奔浙江上虞的春晖中学《围城》外景地,认认真真地在剧组拍完了自己的戏份。
大家应该也还记得他在电影《茶馆》和《末代皇帝》中的精彩演出,《茶馆》里,他把那个丧尽天良、买卖人口的刘麻子,演得入木三分。
三闾大学历史系主任韩学愈,由老演员顾也鲁出演,他可是上世纪40年代就出名的“袖珍小生”,《围城》是顾也鲁先生的第一部电视剧作品,在此之前,他曾先后参演过50余部电影,在演艺圈的地位极高。
尽管在剧中出场的时间并不长,但顾也鲁老先生,苦练口吃台词,将韩学愈在人物形象方面表现地十分丰满,让我们记住了那个口吃并且心怀叵测的韩教授。拍摄时,陈道明尊称这位老前辈顾老为“老先生”,二人的对手戏合作也非常默契,那段“韩教授宴请方鸿渐”的戏,拍摄前聊戏的时候,顾也鲁对陈道明说:“我(韩学愈)口吃,因此说‘欢迎光……光……,说不出来的时候,方鸿渐就把那个‘临’字,替我说出来……”,陈道明一听,觉得合情而有趣,就虚心地采纳了这一方案,于是这场戏就出了一个“彩”儿,导演也十分满意。
另外,特邀扮演“韩太太”的外国女人,是上海一家荷兰菲利浦公司的经理夫人,因为她是真的不会说中国话,“请入席吃饭”这句词,一连几次都没有说好,累的陈道明也一次次地跟着“重来,但他却始终友好配合,乐而无怨。
英语系主任刘东方,由本剧的执行导演王志华饰演,他原本只想做个执行导演跟着导戏,没打算出演角色。所以黄导让他挑个角色来演的时候,他开玩笑地说,“我就看上方鸿渐了”,其实他早知道方鸿渐已经定了陈道明。
“刘东方”这个角色,原本已经定了一位话剧中心的演员来演,但临开拍的时候,他突然有事不能来,只好由王志华代替了。王志华也曾经开玩笑的说,“其实那个人比我更适合,我演刘东方有点太帅了。但是临时找人又太难,演《围城》,必须得对小说熟悉”。所以王志华就顶上了,这也是整部剧,唯一一位演员换角的角色。
王志华从事表演艺术55年来,参演过20多部电影和近百部电视剧,也给观众留下了许多难忘的银幕形象。
饰演陆子潇的戴兆安是上影厂中有幽默感的演员之一,虽然这次演的是一个老大未婚的教授陆子潇,但是真实的生活中的他,却是新婚三天就被召到了《围城》的浙江外景地。
戴兆安把陆子潇歪着头、专播小道消息的那副神秘的样子,以及追求孙小姐失败后又妒又酸又伤心的神情表现得很准确。颈椎不好歪着脖子的这一人物特点,是戴兆安自己加的细节,也正应了黄导说的:“不怕你抢戏,人人都可以抢戏,戏抢过去了是你的本事。就是要人人出彩才行。”
历史系主任汪处厚的扮演者是当时上海青年话剧团的任广智,作为国家一级演员,虽然他的本职工作是话剧演员,但是电影、电视剧都有出演,可谓多才多艺。
在《围城》中,任广智惟妙惟肖地演活了那位官场失意后退身学界的汪主任。虽然每次的戏份都很少,但是都会把人物塑造的很好。任广智曾说过:“无论是戏剧还是电影,身为演员,要时刻牢记自己的职责。角色无大小,只要接了,就要充分地刻画出角色的灵魂。”
小说里的美人汪太太,由上影演员于慧扮演,虽然戏份不多,但是形象气质让很多观众记住了她。
于慧是在沈阳长大的山东人,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在出演本剧时甚至还没毕业,毕业后她被分到上海电影制片厂,因为之前拍过上影厂的戏,黄导对她就比较熟悉。她从艺三十多年,拍摄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凭借实力演技征服了观众,也赢得了很多的奖项,而且至今仍然在屏幕上保持着高度活跃。
出演范小姐的是上海人艺的宋忆宁,她曾被评为上海十佳演员,面相清秀动人,塑造过不少可爱的角色。
黄导邀请她来演这位“老小姐”,并且对她说:“你演范小姐就一个缺点,太漂亮了,哪儿好看得改造哪儿,怎么样?”,宋亿宁很爽快的回答:“随你怎么弄吧。”
于是,化妆师给她头发剪得又短又平,嘴里塞了块棉花条,又架起一副老式眼镜,剧中这样一位老小姐赴约挖空心思,喜剧效果一下子就出来了。黄导看宋忆宁演得很认真,很感动,就给她加了一场开会的戏,就是那场新生活运动讨论会。
后来上海人艺的同事看了电视剧以后都说没认出来是宋忆宁。我在前文中说过,吕凉演了褚慎明,她俩真实的生活中是夫妻,而且吕凉是以演喜剧擅长的,宋忆宁曾经悄悄地问黄导:“这次我的喜剧比吕凉怎么样?”黄导对她说:“你不输给他!”宋忆宁孩子般的乐了。
上影厂编剧李天济,在剧中客串了只有几分钟戏的教育部专员,他是位既写喜剧又演喜剧的人,出演过很多经典电影的配角。
拍摄《围城》时,李天济翘起那著名的下巴,一句一个:“兄弟我在英国的时候”,惹得大家笑了半天,事后他得意地说:“72个人里,我的官最大,部长都得跟在我后面走。”那可不是么,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英若诚,也得客客气气的跟在后面。
说完了李天济的表演,再说一下他的编剧。他自幼爱好文学,精读了大量小说,打下坚实的文学功底,上学的时候也从始至终保持着文学创作,后来又在剧社当过演员、剧务。又为以后的创作生涯,打下了扎实的生活基础。1947年,创作了电影《小城之春》的剧本,据传说,只用了9天的时间就写出来了。
这部电影至今仍被很多人奉为中国影史第一名,虽然上映后票房不高,还饱受批判,尘封了三十年,但是多年后我们才明白过来,原来半个世纪前,中国诞生过这样一部神作。
剧中孙柔嘉的姑妈,由上影厂演员倪以临饰演,她以形象佳,演技好的特点,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除此之外,倪以临还参演过,1979年谢晋导演的《啊!摇篮》,以及在1983年的经典电影《阿Q正传》中,饰演的那个不起眼,但是却是一个推进剧情的很重要的小人物——邹七嫂。
电视剧第十集中那个“偏心”的李妈,由上影厂老演员吴云芳饰演,她1935年出生于上海,1958年就进了上影厂。
她曾出演过数十部影片,奉献了众多优秀的作品。(《半生缘》《聂耳》《喜盈门》《爱情啊、你姓什么》《奇迹会发生吗?》《悠悠故人情》《月光下的小屋》《女人国的污染报告》《古堡小夜曲》等影片中担任主要角色)
除了露面的72位角色,《围城》中还有一位没出镜的演员,这位“演员”就是围城的旁白,由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毕克配音,他用那饱经沧桑,富有磁性的声音,为整部作品配了旁白。
说起来,《围城》旁白,是在电视剧制作的后期才选择加入的,导演黄蜀芹在看样片时,觉得应该将原著中的一些精彩的描述,以旁白的形式加入到剧中,而且这个旁白“最好是个洋嗓子”,于是黄导就找到了著名配音表演艺术家毕克。
剧中多数的旁白都来自于原著,所以也更好的保留了原作的韵味,使其恰到好处地融入剧情,让这部剧保持了原著的辛辣、讽刺的风格。
剧出现了40多段旁白,大约每集4段,文案基本都是来源于原著小说,比如第一集中归国游轮出现时,搭配了一段来自原著的旁白:
“这船依仗人的精明,满载人的喧闹,寄满人的希望,随时都把沾满了人气的一小方水面还给那无情、无尽、无际的大海。”寥寥数语,意味深长。既对画面做出了解释,同时也暗讽了男主角方鸿渐的命运。
在上世纪80年代未,毕克患上了喉部疾病,彻底离开了配音工作,《围城》的旁白也成了他最后的配音作品。
除了上面提到得配音大师毕克,电视剧当中还有一位全程没有露面但又无处不在的“角色”,那就是《围城》的配乐了。
《围城》音乐的作者是著名作曲家关峡,当初他为《围城》作曲,据说还是“孙小姐”吕丽萍引荐的。
关峡用20天的时间,为《围城》写了33段音乐。在这其间,陈道明、吕丽萍、英达等主演都给了不少建议,他们也都希望自己饰演的角色,可以用音乐这种特殊的形式做注脚。
电视剧播出后,观众们对《围城》配乐的反响也很强烈,连关峡自己都没想到。之后,关峡的影视音乐创作一发不可收,我们熟悉的《我爱我家》《士兵突击》等经典影视音乐都出自他手。
《围城》的“大牌”群演们已经给大家梳理完了,下面再聊一点这部剧筹备和拍摄过程中的故事。
黄导说过这样一句话:“我们要求配角个个过硬,上戏一定要有特点,人物坚持一个个造型,一个个精选,因而拥有这样一台整齐而又符合剧情需要的各色演员。”
《围城》中得“72贤人”就是这样演绎出了书中的众生相,黄蜀芹导演在选角上的精准把控,让书中的角色与剧中的演员高度贴合,真可谓是“神仙选角”。这部剧也让很多演员都塑造除了他们演员生涯中最优秀的形象之一。
当初编剧孙雄飞让黄导接这部戏的时候,黄导就觉得这部戏选角太难,如果找不到合适的演员,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砸锅,必须把演员人选想妥了才能接戏。所以就开始打磨剧本,精心选角。
从1984年接了这部戏,到1989年9月,黄导带着剧本赴京让钱老提意见,这中间经历了五年的时间。钱老收下剧本后还风趣的说:“这一次麻烦你们了,你们是自讨苦吃!”大家听了都笑了。
但就在黄导宣布开拍围城的一个月后,意外发生了,1988年11月份,黄导因车祸右小腿骨折,所以整部《围城》是黄导靠着轮椅和拐杖拍摄完成的。
电视剧在1990年4月1日正式开拍,十天拍一集,双机单组拍摄了一百多天。11月5日,《围城》在复旦大学试映,12月5日,在中央电视一台正式播出。
在筹备和拍摄中,黄导对于细节的严苛要求,也是这部剧能成为经典之作的重要的条件。比如,为了营造30年代的感觉,黄导聘请了上影的一批很有经验的服化道创作人员,他们从仓库里找来当年的画报,研究30年代的邮轮照片,30年代画报上的女人发型和服饰。
黄导想知道那些归国的留学生该怎么样穿着,就求助了杨绛先生,然后杨绛先生指导了剧中苏小姐的服装设计,杨绛先生说,苏文纨是大家闺秀,只有途中船上穿裙子,回国后一直穿旗袍。30年代的旗袍,一般开叉到小腿部,只有等才开叉到大腿。黄导又问:留学生们带的箱子又是怎么样的?杨绛先生说:“从前的皮箱比现在的要大,上面贴着许多圆的方的纸,表示经过了不少国家。”钱先生还补充到:“外面还写着外文的名字。”于是我们在电视剧开头众人从白拉日子爵号轮船上下来的时候,我们仔细的观察他们的行李箱,就能看到剧组为我们细心还原出的行李箱贴纸。
此外,黄导对建筑场景的选景也是极其严格,剧中30年代的建筑一律要求有木质感,即使那艘海外来的海轮,也要求木板甲板,还特别要求甲板上要有一个黑人一个白人在拖地板,以此来营造一个真实的国际环境。
而在国内环境上也注重南方各种层次的环境区别。如苏小姐家豪华的花园大洋房,石库门弄堂,三闾大学的回形走廊等等,凡主角所到之处,都力求形成造型的统一感、画卷感、时代感,也就能让观众产生一种身临其境之感。这一点,你们可以通过我这几年来,对《围城》取景地的实地参观视频中看的出来,黄导对取景地的严苛要求,就是一定是有真实年代的老建筑,只有“年代感”的都不行,因为有的建筑外表看起来有年代感,但是不过是后期仿建的“新的”老建筑。
《围城》剧组对服化道也极其用心,剧中出现的招牌都是精心准备的。以及剧中的交通工具,比如众人乘坐的那辆破车,都是精心做旧过的老式长途车,当时《围城》的道具师傅把泥土涂在车的四周来做旧,因为原著党应该也还记得李梅亭那件布满泥点的裤子,在南方连绵阴雨天里,地面基本没干燥的时候,不管是赶路的人,或者过路的车,身上无泥是有点难的。
为了设计《围城》的片头,黄导也绞尽脑汁,最终决定拍原著《围城》小说的各种中外版本的封面,钱老听了这个方案很开心,马上借给黄导各种版本的《围城》,片名也请了钱老题书,他兴致勃勃,横写,竖写,写了三个版本让黄导选择。
同时,黄导精益求精的创作精神也深深感染着整个剧组,陈道明为了角色,减肥25斤,从外形上靠拢了“方鸿渐”。他很尊重导演,和剧组的其他演员,这部戏中有将近三分之一的非职业演员,有时拍了好几遍,一些演员也进不了戏。碰到这样的一种情况,他辜无怨言,一遍遍地陪着拍。尽管他最累,但为了保持良好的创作状态,他说笑话,把大伙的睡意驱赶掉。而且他很能吃苦,雨中和恋人唐晓芙分手这场戏,拍了三个多小时,用了远景、中景、近景、特写等镜头。那天老天作美,下了雨,但雨量不够,就用消防龙头浇,甚至拍这个特写的画面时,是水壶浇头来完成的。
从1990年11月5日开始,《围城》在复旦大学连续试映了三天,两个用来放映的教室每天都被热情的学子围得水泄不通,黄导也来到现场和同学们座谈,当有同学请黄导对《围城》作自我评价时,她平静地说:“现在大家看到的《围城》是我所能理解和表达的,我很幸运,但它一定不是高峰,相信今后有人会比我改编得更好,这些人也许就在你们当中。”她笑着挥手指向讲台前的同学们。
《围城》在1990年11月5日复旦大学试映,到今年的11月份(2024年11月份),时间已经过去整整已经34年了,《围城》已然站在了中国电视剧的最高水准线上。
我感觉所有的配角都比主角演得好,方鸿渐表演痕迹太重,很多戏演得过了火,陈道明很多角色都有这个通病,他似乎只适合演话剧,理性探讨,不喜勿喷[狗头][狗头]
八十年代初偶借《围城》便不释手,又去书店买了存读,时常放置枕边翻看,精读几遍,选段无数,几年间书竟变得如同当年图书馆里的热借图书,没了棱角,后来又在网上买了一本新的。九十年代看了黄导的电视剧,感觉极具匠心,无论是选角还是表演都和原著及心念中的人物形象吻合,甚至九成以上。还得到钱老先生的认可更属难得。本文作者介绍的演员及背景更是勾起了对作品的回忆,点赞。
与资深影评人闻烁老师一起追寻经典影视足迹,对话著名导演、实力演员及幕后英雄,揭秘作品背后的故事与创作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