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yx com:良品铺子创始人杨红春20年创业路藏着普通人逆袭的全部密码

来源:ayx com    发布时间:2025-11-07 11:47:36

   ayx:

  咱普通人创业总怕没背景、没资源,觉得那些商业大佬的成功都是遥不可及的神话。

  但良品铺子杨红春的故事不一样——他就是湖北荆州的普通小伙,辞掉安稳工作从零开始,踩过的坑、犯过的错,咱普通人都能共情;他总结的生意经,更是实实在在能学到手的干货。

  今天就好好扒一扒他这20年的创业史,看完:普通人想成事,拼的从来不是天赋,而是选对路、守得住、肯琢磨。

  1997年的夏天,24岁的杨红春攥着湖北工业大学工业设计专业的毕业证,从荆州乡下走进了广东科龙电器的大门。

  彼时的他,穿着洗得发白的衬衫,连复印机都不太会用,只能从最基础的质检员做起。

  每天对着成百上千个零件检查瑕疵,别人觉得枯燥乏味,他却做得格外认真:不仅记清每个零件的标准参数,还主动跟着老员工学流程、学管理,下班就抱着企业管理的书啃到深夜。

  有人调侃他太较真,一个质检员操着总经理的心,杨红春却不辩解。他知道,自己没家庭背景,没创业启动资金,打工就是最好的创业预习。

  靠着这股踏实劲儿,他3年升主管,5年做经理,7年后直接坐上了分公司总经理的位置,年薪涨到30万——在2004年,这可是能在一线城市买套小房子的收入,身边人都羡慕他端上了金饭碗。

  但杨红春心里总有点空。一次行业峰会,他偶遇乐百氏创始人何伯权,对方一句把全世界的好零食,都摆在老百姓家门口,像一颗石子投进他的心湖。

  那晚他翻来覆去睡不着:自己是爱吃零食的普通人,知道市面上的零食要么品质差,要么买着不方便,这不就是个机会吗?

  纠结了半个月,他看着镜子里31岁的自己,心里默念:现在不拼,再过10年就真没勇气了。

  打工不是混日子,而是攒本事;安稳不是避风港,而是温水煮青蛙——你今天偷的懒,都是明天创业路上的坑。

  2005年春天,杨红春递上辞职信,把30万积蓄存进银行卡,揣着一张写满零食创业思路的纸条,一头扎进了陌生的零售行业。

  经朋友介绍,他主动加入久久丫,跟着董事长顾青从零学起,成了最特殊的学徒。

  这一年,他彻底放下总经理的身段:每天早上6点到店,晚上10点关门,剁鸭脖、串签子、摆货架、做促销,样样都干。

  鸭脖的油脂沾得手上、衣服上都是,连宿舍的床单都浸着卤味,双腿每天站得发肿,倒在床上就能睡着。

  有老店员问他以前当领导多风光,现在图啥,他笑着说:风光不值钱,学到线个月后,他摸清了门店运营的门道,又开启了暴走调研模式。

  白天泡在广州、武汉的零食店,假装顾客问价格、看品相,偷偷记下畅销产品的种类和包装;晚上对照食品加工工程名录,买机票飞遍全国20多个省,从东北的坚果厂到南方的蜜饯厂,挨家挨户找老板聊原料、聊生产。

  这一年,他光机票钱就花了18万,银行卡里的积蓄见了底,却攒下了满满三大本调研笔记。

  笔记里记着他发现的行业痛点:老百姓想吃好零食,可优质原料都被小作坊收走,没标准、没品牌;厂家有好货,却找不到稳定的销售渠道。

  看着这些密密麻麻的字,杨红春心里越来越亮堂:我的机会,就是做中间人——把好原料做成好产品,用靠谱的品牌送到老百姓手里。

  创业不是凭着一腔热血往前冲,而是先俯下身子学本事;你把行业的坑摸透了,路自然就走通了。

  第三章、首店开业遇冷,用笨办法攒下第一波口碑2006年8月,武汉广场对面的小巷里,33岁的杨红春开出了第一家良品铺子。

  门店不足20平米,装修简单,货架上摆着坚果、蜜饯、肉脯等几十种零食,都是他从调研过的工厂里挑的优质货。

  他给门店定了个规矩:良心的品质,大家的铺子,想着靠品质打开市场。可现实给了他狠狠一击。

  开业当天,他带着店员站在门口免费试吃,从早上忙到晚上,嗓子都喊哑了,结账时却傻了眼:1300元的销售额,连1400元的试吃成本都没盖住。

  店员们都泄了气,说要不降低点品质,便宜点卖,杨红春却摇头:品质是根,根断了,店就完了。

  接下来的两个月,杨红春带着团队死磕口碑。每天早上5点去市场挑新鲜原料,回来亲自盯着加工。

  有顾客说坚果太硬咬不动,他就立马联系厂家调整烘焙时间;有人反馈蜜饯太甜,他就要求减少糖量,哪怕成本增加。

  慢慢的,街坊邻居都知道了这家实在店:零食好吃不掺假,老板态度也好。两个月后的一天,门店日营业额突然突破4200元;又过了一周,直接飙升到1万元。

  看着排队买单的顾客,杨红春擦了擦额头的汗,心里清楚:做买卖,投机取巧走不远,实实在在才是真。

  做生意没有捷径,你对顾客用心,顾客就对你放心;口碑这东西,是一点点攒的,不是一朝一夕吹出来的。

  第四章、3年闯3关,把小铺子做成连锁样首店盈利后,杨红春开始规划连锁扩张,可刚迈出第一步就接连碰壁。

  2007年,他想开第二家店,却因没有连锁管理经验,门店选址选在了偏僻的小巷,开业后生意惨淡。

  之后他带着团队蹲点测算,记录不同路段的人流量、年龄层,慢慢总结出商圈+社区的选址逻辑,这才让后续的门店逐步走上正轨。

  2008年,又一个难题来了:随着门店增加,产品供应跟不上,有的门店甚至会出现缺货。

  杨红春咬咬牙,拿出大部分盈利搭建供应链:和10多家优质工厂签订长期合作协议,要求对方按照自己的标准生产;同时租下小仓库,安排专人管理库存,每天核对各门店的销量和库存,保证不缺货、不压货。

  这一年,他还带着团队死磕产品细节——为了延长鸡蛋干的保质期,他们反复模拟不一样的温度、湿度下的储存情况,光是试验品就吃了上百斤,终于在4年后将保质期稳定在9个月,这款产品后来成了良品铺子的爆款。

  最凶险的是2009年的理念之争。当时的合伙人觉得应该走性价比路线,减少相关成本才能快速扩张,可杨红春坚持品质为王,宁愿少赚点,也不能降标准。

  两人从早上吵到晚上,谁也说服不了谁,最后合伙人带着部分核心成员离开了,门店运营一度陷入混乱。

  那段时间,杨红春每天只睡4个小时,既当老板又当店员,一边安抚剩下的员工,一边重新梳理业务。

  有员工问他会不会后悔,他坚定地说:我后悔的是没早点统一理念,但绝不后悔坚持品质。良品铺子,良品在前,铺子在后,丢了品质,名字就没意义了。

  挺过这场风波后,团队更团结了,到2009年底,门店数量已经扩展到30多家。

  创业路上总有岔路口,选低价还是选品质,选速度还是选稳健,不同的选择决定不同的结局;守住初心,比啥都重要。

  第五章、拥抱变化,从线下店到全渠道的十年跃迁2010年,互联网浪潮开始席卷零售业,不少线下店因为跟不上趋势而倒闭。杨红春敏锐地意识到:只做线下迟早会被淘汰,必须线上线下一起抓。

  这一年,他引进战略投资者今日资本,拿到资金后第一件事就是组建电商团队,同时升级品控——2013年,第二代品控检验测试中心通过国家实验室验证,每款产品都要经过原料甄选、生产监控等6道关口才能上架。

  2012年,良品铺子电商公司正式成立,在天猫、京东开出官方旗舰店。刚开始,线上团队不懂运营,销量惨淡,杨红春就亲自带队去学习:看同行怎么写详情页,学怎么搞促销活动,甚至半夜起来盯后台数据。

  这十年里,杨红春从来没有停止过折腾:2015年和华为战略合作,用数字化手段优化管理;成立良品健康营养研究院,联合专家研发健康零食。

  2017年请杨紫当首席粉丝官,拉近和年轻消费者的距离;开出第五代门店良品生活馆,让顾客有更好的购物体验;2018年发布全新品牌LOGO,同时深度植入热门电视剧,扩大品牌影响力。

  2019年,随着人均GDP突破1万美元,杨红春又发现了新的趋势:消费者不再只满足于吃零食,更追求吃好零食。

  他果断提出高端化战略,把芒果干的原料换成菲律宾吕宋芒,虾夷扇贝限定北纬39度一类海域,10吨板栗经过4道人工筛查后只剩1吨能上架。

  有人说太较真,没必要,他却解释:高端不是卖高价,是给消费者更好的东西,这是市场的需求,也是我们的方向。

  到2019年底,良品铺子门店数量突破2400家,全渠道会员超过8000万。

  市场永远在变,你不变,就会被淘汰;所谓机会,就是在变化中寻找自我的位置,然后果断出击。

  第六章、云上市的荣耀时刻,把小零食做成大生意2020年初,疫情突如其来,不少企业陷入停滞,良品铺子的上市计划也面临考验。

  当时线下门店大多停业,线上物流受阻,团队里有人建议推迟上市,杨红春却觉得:越是困难,越要坚持,这既是给团队信心,也是给消费者信心。

  经过多方协调,2020年2月24日,良品铺子以A股历史上首家云敲钟的方式,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上市,证券代码603719,发行价11.9元/股。

  上市首日,股价就上涨44%,总市值达68亿元;之后更是连拉15个涨停板,股价最高触及85.80元/股,总市值超过340亿元。

  敲钟那天,杨红春穿着简单的西装,对着镜头说:今天的成绩,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团队的坚持,是消费的人的信任,更是因我们没丢良心品质这四个字。

  上市后,他没有骄傲自满,反而投入更多资金在供应链和研发上:武汉、成都、西安三大智慧物流中心陆续建成,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降至38天,冷链配送占比达60%;同时加大健康零食研发力度,为后续的产品升级打下基础。

  这一年,杨红春也总结出了自己的第一句生意经:品质是1,其他都是0,没有1,再多0也没用。他常对团队说,上市只是新的开始,不管规模多大,都不能忘了当初开第一家店的初心。

  成功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不管走多远,都要记得当初为什么出发,守住最核心的东西,才能走得稳、走得远。

  第七章、穿越周期,从高端化到健康化的战略转身上市后的光环没持续太久,挑战就来了。随着零食行业竞争加剧,加上消费环境变化,良品铺子的营收增长开始放缓,2023年更是出现了10年来首次营收下滑,市值也跟着下跌。

  面对困境,杨红春没有慌乱,而是带着团队做市场调查与研究,发现花了钱的人健康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不仅要好吃,还要低油、低糖、少添加剂。

  2024年,他果断推动战略调整:从高端化转向自然健康新零食,强化五减理念(减盐、减糖、减脂、减油、减添加剂),一口气推出347款健康升级产品,包括0防腐剂短保烘焙、低脂高蛋白零食等,产品覆盖18个品类、1400+SKU。

  同时优化门店结构,聚焦社区店与商圈店,用数字化选址系统提升单店坪效,截至2024年底,门店数调整至3000多家。线上渠道也在同步发力。

  面对抖音等新兴平台的崛起,杨红春要求团队放下身段学新玩法,组建专门的直播团队,研究短视频内容创作。

  经过一年的努力,抖音渠道销售额增长35%,占线%;而京东、淘系等传统电子商务平台,通过会员精细化运营,复购率也提升了12%。这几年,杨红春常说第二句生意经:跟着消费者走,不是消费者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是提前看到他们要什么,比别人快一步。

  他还在团队内部推行数字化运营,用大数据预测需求、优化库存,哪怕市值下跌,也没削减在研发和供应链上的投入——因为他知道,越是困难时期,越要修炼内功。

  做生意就像行船,市场是水流,消费者是方向;只有顺着方向走,及时调整船帆,才能顶住风浪,不被打翻。

  第八章、直面挑战,用实在劲应对行业变局这一年,他推动公司开启寻味中国好原料活动,走进50个原产地产区,共建10个核心产区原料基地,同时推进产品溯源体系建设,让消费者能看到原料从产地到成品的全链路信息。

  针对成本压力,他践行第三句生意经:成本控制不是偷工减料,是把钱花在刀刃上,供应链效率提上去了,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

  他优化供应链流程,和供应商重新协商合作模式,同时压缩非必要开支,把资金集中在健康产品研发和核心渠道建设上。

  他常对年轻员工说:我2005年创业的时候,连房租都快付不起了,现在的困难比那时候小多了。

  困难是生意的常态,重要的不是害怕困难,而是在困难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熬得住寂寞,才能等得到花开。

  杨红春的2点建议,送给想创业的年轻人杨红春从普通打工者走到今天,见过太多年轻人急于求成、盲目跟风,他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年轻人提了2点实在建议:

  第一,先沉下心打基础,再谈创业。他说:我在科龙的7年,比任何创业培训都管用。你在打工时把流程、管理、行业规则都摸透了,创业时就能少走90%的弯路。别总想着一步登天,没有谁能凭空成功,扎实的基础才是最硬的底气。

  第二,守住一个核心,再求多元发展。他解释:良品铺子这么多年,不管是做线下还是线上,不管是高端化还是健康化,核心都是品质。年轻人创业别贪多求全,先把一个产品、一个领域做精做透,有了立足之地,再慢慢扩展。贪多嚼不烂,最后只会一事无成。

  年轻人创业,别急着“跑”,先学会“走稳”;守住核心,才能在风浪里立住脚。

  杨红春的3句生意经,读懂少走10年弯路杨红春20年创业没搞过什么“花架子”,总结出的3句生意经,全是从实战里熬出来的实在话,不管是开小店还是做企业,都用得上:

  第一句:“品质是1,其他都是0,没有1,再多0也没用。” 这是他从第一家店就守住的底线年有一批肉松饼因供应商问题出现变质,当时有人提议降价处理或退回厂家,杨红春却当场拍板:“全部销毁!”哪怕损失200万元,也绝不把有问题的产品卖给顾客。他常说:“零食是入口的东西,关乎信任,一次妥协就会砸了招牌。”正是这份对品质的偏执,让良品铺子在竞争激烈的零食市场站稳了脚跟。

  第二句:“跟着消费者走,不是消费者要什么就给什么,而是提前看到他们要说明,比别人快一步。” 从2012年布局电商,到2019年提出高端化,再到2024年转向“自然健康新零食”,每一次战略调整,杨红春都踩在了消费趋势的节点上。他不是靠猜,而是靠实打实的调研——每年花大量时间泡在门店、看后台数据、和消费者聊天,把模糊的需求变成明确的产品,这才总能比同行快一步抓住机会。

  第三句:“成本控制不是偷工减料,是把钱花在刀刃上,供应链效率提上去了,成本自然就降下来了。”良品铺子的三大智慧物流中心、全链路溯源体系,看似前期投入大,却实实在在降低了库存和配送成本,库存周转天数从45天压到38天,冷链配送占比达60%。杨红春说:“省钱不是抠门,是靠技术和管理提效率,这样既能保证品质,又能让我们消费者买到实惠,这才是长久的省钱之道。”

  生意的本质不是投机取巧,是把品质做扎实、把趋势摸准确、把效率提上去——做好这三点,想不赚钱都难。

  杨红春不是富二代,没有特殊资源,他的故事之所以能让普通人共情,是因为他走的每一步,都是咱普通人能模仿、能借鉴的。

  第一,“蛰伏期的积累,是逆袭的底气”。没人能一步登天,杨红春在科龙的7年,从质检员做到总经理,攒下的管理经验、行业认知,都是他创业的“第一桶金”。普通人总想着“裸辞创业”,却忘了“没有积累的创业,就是裸奔”。先在自己的领域做精做透,把本事攒够了,机会来了才能接得住。

  第二,“守住初心,比追逐风口更重要”。零食行业的风口换了一茬又一茬,从“性价比”到“网红款”,再到“直播带货”,杨红春从没盲目跟风,始终守住“品质”这个初心。很多普通人创业总被风口带着跑,今天做餐饮,明天搞直播,最后什么都没做成。其实风口会变,但花了钱的人“实在”的需求不会变,守住最核心的东西,才能不被风浪卷走。

  第三,“拥抱变化,但不盲目求变”。杨红春不是守旧的人,他主动做电商、搞数字化、调整战略,但每一次变化都围绕“品质”和“消费者需求”,从不是为了变而变。普通人常犯两个错:要么墨守成规,要么瞎折腾。

  真正的智慧,是在不变的初心上,灵活应对变化——方向对了,调整脚步才有用;方向错了,跑得再快也是白费。

  第四,“接受挫折,是创业的必修课”。从首店亏损到合伙人散伙,从市值缩水到业绩下滑,杨红春没顺风顺水过。但他从没被挫折打垮,反而把每次困难都当成“优化的机会”。普通人创业怕失败、怕亏损,可哪有只赚不赔的生意?

  普通人的逆袭,从来不是靠运气,而是靠“熬得住积累、守得住初心、辨得清方向、扛得住挫折”——这四点,比任何资源都管用。杨红春的故事讲完了,没有惊天动地的传奇,全是实打实的坚持和琢磨。

  他从荆州乡下的普通小伙,到把零食卖到全国的企业家,靠的不是别的,就是咱普通人也能做到的“实在劲”:打工时好好攒本事,创业时守住品质,遇到困难不逃避,看到趋势不犹豫。

  其实咱普通人创业、做事,都不用羡慕那些遥不可及的大佬,跟着杨红春学这几点:沉下心打基础,守住核心不跑偏,扛住挫折不放弃,就一定能慢慢靠近自己的目标。觉得这篇文章有用的话,赶紧分享给身边想创业、想做事的家人朋友,也别忘了关注我们,后面还会分享更多实在的创业故事和干货,帮你少走弯路、多攒本事!

ayx com主要生产卧式滚筒型磕蛋分离机、卧式滚筒型洗蛋磕蛋机、立式转盘型洗蛋磕蛋机、蛋壳离心机等产品,有意向的客户请咨询我们,联系电话:13305332505

CopyRight © 版权所有: ayx com 网站地图 XML 备案号:鲁ICP备19044160号-2